山的另一面原名: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
@Pathé ****|idfa2024 有些镜头还可以,但是表达太空洞了,一直来自父亲的输出也毫无延展性。
+,**大妈与茶馆的鲜活还是救不了这部片影像上的过度造型化。父女棒读,走马观花式地回望过去。
#FIRST19 和历史关联那段不错 但又弱下来了
看到了三线建设在大银幕上被重新讲述的可能
某种寻根之旅,寻到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属于这里。多点女儿的表达可能会好些。
很诗意,像剧情短片般的诗意。可我能理解的,理解这种近「乡」情怯而生发的某种浪漫散文感,从父亲寻找之旅来看,他少年**大约有某个**浪潮紧紧联系,身处在浪潮之中时,只有切实的日常,出工的苦累,繁重的工作,烦闷和快乐都或许兼顾,但时隔几十年,人类就过滤掉那些不堪,只留下美好,经神经元触突传达至眼睛、手、耳朵、手和脚,为所有过去赋魅。
看的时候一直觉得很亲切,映后朋友提醒才想起来主演是前一场和我搭话的很可爱的一位叔叔。和其它先锋单元的“乡愁”相比,这才是真正具有乡土气息的中国电影。
#IDFA2024#偶有灵光乍现的时刻。
画面和配乐很有意思,但表达就比较一般了(x)合集的其他太有意思了,怪诞、天真又可爱。或许把这部片子放到别处更好些。 时间在每个人和每一处都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尽情感受。
查了下片中的三线建设和816工程,多好的历史幽灵学题材。因为军事保密性质,地图上被抹去的**白涛镇成了历史上悬置的黑洞,成千上万建造者在此挥洒血汗,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何种历史,唯一确信的只有“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所构筑的集体信仰。个体的主体性被压缩成螺丝钉,在宏大叙事中失去认知坐标。1984年冷战格局的瓦解和改开的政策转型让这个未完成的工程突然失去意义,直到2002年被解密,2010年被开放为旅游景点。升级的排水系统冲刷着防核爆设计,LED灯光温柔抚平**痕迹,墙上"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标语在闪光灯中复活,过去从未真正过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haunting。当建设者的后代们重新造访这个洞*,它终于连接起历史洪流与家族记忆,劳动者也终于在子孙的凝视中获得迟到的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