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少女日记原名:The Diary of Anne Frank,又名魂断奈何天(港)、安妮日记、安妮·弗朗克的日记。1959年剧情、传记、历史、战争类型片,创作于美国地区,具有英语、德语语言版本。由乔治·史蒂文斯执导,并由艾伯特·哈克特、安妮·弗兰克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米莉·佩金斯、约瑟夫·斯柴德克劳特、谢利·温特斯、理查德·贝梅尔、古斯蒂·胡伯、娄·雅可比、黛安·贝克、道格拉斯·斯宾塞、多迪·希斯、埃德·温、亚瑟·伯克利、罗伯特·布恩、德尔玛·埃里克森、埃德蒙·珀道姆、Frank Tweddell、查尔斯·瓦根海姆、布鲁斯·沃尔克普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59-03-18公映。
影片取材于Melissa Muller出版的《Anne Frank》,这本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五十五种文字,销售二千四百万册,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一本最畅销的读物。 日记记录时间从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在被**占领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因***受到的**日渐严重 ,Otto Frank携一家隐藏在一个调味品生产工厂的*楼上。后又**Kraler和Miep,以及另外一家人Van Daan和牙医Dussel也来此处隐藏。几家人住在一起等待盟军解放荷兰。从1942年到1944两年间,Anne Frank (米莉·佩金斯 Millie Perkins 饰)开始记日记。在这2年多的时间里,里面记载了她的感受,她的恐惧和隐**员间的关系。后因有人告发,**士兵把隐藏在此的人统统送入了***,Frank一家除了Otto Frank没有逃离厄运。
参考资料: .
战争让孩子快速长大,可惜她的生命永远停格在了十六岁
比书早看 女主角扮演者有早年赫本的影子
一位少女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用一本日记写下了战时藏匿*楼的心酸苦楚,还有单纯快乐,她所经历的故事也会永远被后世记得。心存希望,心怀善良,她的所思所想也永远鞭挞着罪恶的行径和丑陋的心。8.4
20世纪福克斯出品,上下两部三个多小时。少女想要好好活着,甚至于连死去也想活着,她如果不被这场战争摧毁,那么她可能已经成为一个记者或者作家了吧。观看时我一遍遍想像她的音容笑貌,可惜的是故事在即将迎来光明处戛然而止,幸运的是,少女的父亲找到了这本日记,她的所思所想将在这个残酷世界上继续温暖下去。ps女主好像赫本在《**假日》的感觉啊~
人性的丑恶在生存的压力下原形毕露。但我们还是那麽的同情他们,因为他们的生命如此脆弱无常。同时我们从年轻人的身上看到成长的轨迹,感受到对人性的信仰。最后战争把信仰碾碎,但是结尾展现的是信仰的永存。在揭露人性局限和悲悯生命渺小的同时将对美的礼赞推到极致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诺曼底**的时候他们那么充满希望、欢欣鼓舞,想到他们最终竟然也没能逃出**,难免唏嘘……
一本日记,一支钢笔,在黑暗中书写着光明。安妮•弗兰克,用豆蔻年华少女特有的视角观察战争中的世界,记录艰苦生活下的点点滴滴。安妮的天真无邪与***的残暴无道形成鲜明反差。1959年版是对原著改编最棒的版本,三个小时的时长,电影节奏、戏剧张力都把握得很好!
并不是一味的苦情战争戏,最打动人的其实是安妮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个性有些小傲娇的她也会对母亲出言不敬,但是真诚和坦率的态度却更让人喜爱。整个地下室构成了一个小型社会,每个人的性格都刻画得真实鲜明,一个16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洞察力已经足够向成熟的作家看齐。
180分钟版。看睡着了。十几岁时在贝塔斯曼书友会广告上知道了这本日记,当时就没什么兴趣,这部电影版拍的也非常差,三小时的片长,几乎没什么内容,安妮一家和其他几家躲在楼里,主场景就没离开过这里,**也是这段躲避岁月中的几段鸡毛蒜皮,安妮作为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她观察记录**的认知仅限于最表层,缺失的外部世界在她的意识里也不曾存在,她所看到的就是几个平庸人类无聊枯燥的日常对话。作为女主角,只有安妮的日记在发声,电影里的角色沦落到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毫无性格特征,演员的选择也很奇怪,女主角眼角下垂脸颊瘦削,看着很丧气,睫毛长的异乎寻常,我总感觉她眨眼的时候,睫毛会扎进眼球。看来《从海底出击》这类电影的**拍法早已有之,都是用无意义的垃圾内容给观众煎熬的感受,不同的是本片最后不是解脱,而是安妮死掉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