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之国原名:夜明けの国,又名Yoake no kuni、中国的黎明
岩波映画の撮影隊は一九六六年八月から翌年二月まで、北京、瀋陽、撫順、鞍山、長春、ハルピンなど中国の東北地方に滞在し、約八万フィートに及ぶフィルムを使用して中国の現状を長編記録映画に収めた。脚本・演出を担当した時枝俊江は「諏訪」で昭和四一年観光映画コンクール最優秀賞を獲得した俊英女流監督で、長編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としてはこれが第一作目である。撮影はPR映画、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を手がけている藤瀬季彦と、新人渡辺重治が担当した。
电影感超越了一切,现在它是历史的影像还是影像的历史?有预谋的政治性摆拍遭遇左派创作者的审美**所产生的奇怪结果,到了现在却成为一个媒体考古的入口,这又是怎样一种时空/立场的错位?只有从秩序上游跌入**的“东北人”自观自叹。
十七岁的**国泛起赤色的海潮, 上学、**、**、劳作、收割、冶钢… 托儿所的小朋友如今应是两鬓斑白了, 本片从1966年8月拍摄到1967年2月, 使用约八万英尺胶片拍摄东北方等地, 选择性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
岩波映畫攝製隊在1966年8月到1967年2月對東北三省的若干個城市進行了**中國的紀錄。赤色**,白山黑水,藍天白雲,狂熱現狀在紀錄片中卻顯得分外祥和。在攝製隊的鏡頭中依然能夠觀察到殘留的滿洲國成分。當然,不少鏡頭實在相當出色;紀錄片本身也極具史料價值。
【拂晓之国/黎明之国 夜明けの国】 日本1967年**纪录片.mp4、1.7G
**初期的东北三省+北京,除了珍贵的影像(包含部分疑似摆拍)之外,导演/编剧希望通过这些影像想象“未来”的中国,他们认为日本对于这里而言已经是“过去”(昔/当时)——有已经残破的“满铁”的影像。作为叙述者的背景音一直是男性的声音,导致我一开始以为这是部男性导演的纪录片,而导演自己的声音只在东北老乡们聊天的声**担任翻译的男性声音中间依稀可以听见。
只有年代感的影像资料价值。那是东北在全国相对低位最高的时候,是城乡差距最大的时候,也是工人相对最好过而农民相对最苦的时候。
跳出了那个**特有的符号,记录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有这样的影像,真好。
日本拍摄的1966年的中国,很宝贵的原始影像资料。
温格最初期拍摄了半年的电影。和目前为止看过的和温格相关的电影相比意外地没有什么意识形态成分(可能和拍摄和剪辑都比较早因此无法进行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的日本团队对中国的情况不甚了解有关)。相比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更偏向于影像人类学的观察视角,与其说是记录温格不如说是记录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而不涉及任何ideological的先入观。虽然多少有一点上から目線(当然这也难以避免),但整体上观感很轻松,电影甚至传达出了一种欢愉的气氛。也许在当时的团队看来温格带来的积极意义上的可能性是更多的吧,也可以说对于世界而言是一种实验性质的存在。
虽然听不懂旁白,这该不是日本人用来当**用的吧?